《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一书是陆铭于2016年出版的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性学术著作,与许多经济学著作罗列大量数据模型、行文晦涩难懂不同,此书尽量以一般读者都能读懂的方式阐释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概念,且行文深入浅出,大量采用口语化的表达和贴近日常生活的举例,且作者时时流露出的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和对城市外来移民的同情也使得本书增添了几分人文关怀的色彩。 据网上的公开资料,陆铭于2001年在复旦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毕业后曾留校担任教职,2013年收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除此以外,陆铭与决策层也有一定联系,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与许多学院派学者不同,陆铭口才甚好,善于与媒体界打交道,除了经常接受纸媒等的采访,还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微博等等自媒体,通过各种途径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主张,《大国大城》一书也是陆铭一直以来向社会大众阐释的关于中国城市化观点的集合。
本书的核心观点包括:
1.大城市存在集聚效应;所谓集聚效应即经济学中所说的规模经济,一方面人口的大规模聚集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使得市场扩大,也更加多样化,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大城市由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方面的边际成本相比规模较小的城市更低,所以大城市的人均基础设施投入更低,且由于高密度的居住方式,人均能源消耗也更低,在大城市中生活是更经济、环保的生活方式。 2.尽管存在外部性,但市场仍然是配置生产要素最有效率的手段;目前我国虽然在商品流通方面基本实现了市场经济,但是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的市场化流通仍然阻碍重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仍然面临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仍旧无法成为农民的资产实现自由流通、而国家金融体系管控下的金融资本市场仍然存在严重的扭曲,大量本应流向回报率更高的东部沿海大城市的资本,却因为行政力量的扭曲转而投向中西部搞不切实际的工业开发和新城建设。 3.大城市的产生与地理因素密不可分;作者根据其前期研究,认为港口条件是大城市集聚效应产生的重要条件,在距离大港口半径500公里的范围内,集聚效应由近到远逐渐降低,500公里以外则没有显著差异。 依据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市场最优理论和港口条件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包括劳动力、资本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应该在市场调节下实现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我国东部沿海以上海为主的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的集聚效应使得包括工资、投资回报等在内的要素回报率更高,自然相对中西部地区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入,东部沿海大城市的吸引力可以从不断流入的外来人口得到显示。广大的中西部城市在此情下,所要实现的发展不是和东部一样搞一刀切的工业化、大批新建工业园,而是鼓励劳动力向沿海地区的转移,通过人口的大规模迁出来降低中西部各地的人口密度,提高人均资源拥有量,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中西部城市虽然也要发展经济,但是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依托本地的自然资源,与沿海地区开展差异化竞争,作者有句口号是中西部地区要把劳动力“运出去”,并要把东部的游客“运进来”。 为了论证该书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大量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社会的普遍认知认为大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是有其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制增长。作者举了日本东京都市圈的例子,东京都市圈是日本最大的人口聚集地,截至2010年第,东京都市圈9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住着3600万人口,虽然东京都的人口聚集数已经非常高,且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一度想控制东京都市圈的人口数量,但是东京都市圈的人口总量一直在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的趋势一直持续至今。其他如纽约、洛杉矶等美国城市,虽然曾发生逆城市化现象,但近十几年来这些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已经开始恢复上涨趋势。作者认为城市的人口承载极限是个伪命题,只要基础设施持续投入、城市管理科学化,加上大城市人口持续上涨后生活成本上升会对使部分人口迁出,故而对城市人口无需刻意控制,其自会达到平衡状态。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人口太集中了,但作者用可视化图表显示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人口聚集程度均远远高于中国,作者进而认为与中国的人口聚集程度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不仅低于欧美的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际。作者进一步认为,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是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也不能违背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对于社会大众对大城市病如交通拥堵、污染的担忧,作者也引证欧美大城市的经验作了解答。关于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作者认为交通拥堵不是因为人口太多,而是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公共交通的不发达,不少国际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的城市居民出行交通选择中一半以上会选地铁出行,自己开车出行的人很少,作者认为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良药,中国大城市的地铁建设还远远不够,未来应该实现城区500米范围内就有地铁站。对于大城市的污染问题,作者认为城市污染与城市人口数量的关系并不大,真正造成城市污染问题的是城市的经济结构,欧美大城市在历史上也曾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后来通过工业的迁出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欧美大城市的环境质量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作者进一步认为,大城市因为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更高,且人均能源消耗也更低,作者举了美国两个典型城市亚特拉大和洛杉矶,亚特兰大因为城市人口密度远高于洛杉矶,使得亚特兰大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也远低于洛杉矶,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大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方式更经济环保,中国现在许多大城市所推崇的低密度街区规划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 《大国大城》一书对其所声称的大城市聚集理论推崇备至,论证看似一气呵成,但仔细推敲还是有许多或大或小的问题,以下试述之。按照作者的城市集聚理论推演,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应该大规模向东部沿海的大城市转移,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现在中西部正在发展中的离港口500公里以外的许多特大城市如成都、四川等似乎不可能继续扩张了,其城市人口应该大批迁往东部沿海城市,但现实是这些远离港口的中西部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其增速与东部沿海地区不受政府人口数量管控的许多大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如四川省会成都2017年流入人口达46万余人,这个数字已经远远高于绝大多数东部沿海大城市的人口流入量了,单单说是因为行政力量对市场的扭曲作用,我想是很难成立的。即便作者的大城市集聚效应成立,但是作者所认为的距港口500公里内的大城市才能得到持续扩张的理论能否成立仍然存在很大的疑问。 作者在书中反复引证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例证,在其构想的大城市聚集理论框架中也能很明显地看出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影子。但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历史真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吗?众所周知,美国中西部广大的农业地带原本是地广人稀的荒野,美国持续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便是移民对中西部荒野的开发,即便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垦殖,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也是不多的,故而美国能形成大多数国民居住在东西海岸大城市中,中西部则只生活着少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可以说,美国如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大城市且大城市基本分布在东西海岸的现象与历史时期美国的人口分布有很大关系,很难说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的大规模移民而形成的。但作者却似乎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个事实,大笔一挥,认为中国也该像美国一样,人口聚集到沿海的大城市,中西部地区则应减少人口以便农业规模化经营,为了达到此目的,又觉得应该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大规模移民,为了自圆其说,把大城市的聚集效应极力夸大,轻视甚至省略了这种大规模移民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会造成的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不仅是对历史的无知了,也是对现实的故意扭曲。 总而言之,陆铭的《大国大城》一书确实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关于中国城市化的观点,如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行政力量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扭曲会造成的资源错配的恶果及欧美大城市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作用等等。但可能由于该书通俗读物的定位及经济学者普遍的假设思维的毛病,该书的理论构架仍存在着对现实问题的简单化、程式化倾向,特别是其所宣扬的大城市集聚理论可能仍值得商榷。